创科是北部都会区的未来,更是香港的未来

2022-05-18 17:41:17

《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公布至今已有半年时间,虽然收获社会普遍的正面反响,但当中有一个关键领域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令人担忧。

包括政府、议员以及不同社会人士在内的主流评论,主要关乎“北部都会区”可以增加土地房屋供应、新界大规模城镇化带来的就业机会、甚至保育层面,鲜有将焦点集中在最关键的创科产业规划。

创科产业对破除香港深层次经济矛盾的重要意义,而新界大片的土地资源和区位优势正是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关键抓手。

韩正副总理在两会期间会见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别提到香港需要在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方面长远谋划,切实有效解决香港的深层次矛盾。

过去,因为种种原因,新界大片土地没有被大规模发展,造成香港存在严重的南北不平衡、职住不平衡。

自90年代起,香港出现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服务业增加值和资产性增长的现象,导致产业结构狭窄、经济缺乏活力、社会向上流动性弱。

这些问题需要更多地走进香港的社会舆论,尤其是融入到特区政府对“北部都会区”的规划发展之中。

细读《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聆听港府官员在立法会会议的政策解说,希望“北部都会区”能成为香港“国际创科中心”核心区的朋友们恐怕会对政府现有的规划颇为失望。

以1月19日立法会就“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提出的口头质询为例,谢伟诠议员提出的三条质询问题,分别是保育方案的研究基础为何、政府会否重新检视生态价值较低土地的发展潜力、以及政府会如何避免保育政策对发展规划与速度构成冲突。

谢议员的三条提问用词虽然都牵涉“保育”这一辞汇,但这些问题实际关心的是,政府在提出“积极保育”的政策原则下,对“北部都会区”(尤其深港边境一带土地)的发展有何具体规划、以及保育对现有(或已规划)发展有何影响。

2022年第一次专门关于“北部都会区”的立法会质询环节,“保育政策”竟成为主角。

环境局局长黄锦星表示,“北部都会区”内有近2000公顷的湿地保育系统,而渔护署将今年内展开有关建立湿地保育公园的策略可行性研究。

发展局局长黄伟纶其后补充道,得悉香港住宅情况紧绌,但沿深圳河一带土地只能作“适当规模”的发展,而对发展专案更会有“相当严谨的保育要求”。

港府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发展与保育并存”,但众所周知香港土地供应稀少、珍贵土地区块更是少之又少——“并存”要如何实现?

在“并存”的政策原则下,香港要如何以新界北为抓手建设真正意义上“国际创科中心”?

撇开现有的湿地保护区,政府建议新增或扩展的保育和生态公园就超过1600公顷,包括三宝树、蚝壳围、南生围、流浮山等地。

而政府在《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提出所谓“大幅度”增加创科用地,则只有落马洲管制站及附近90公顷土地以及新田/落马洲发展枢纽内已规划作企业及科技园的60公顷土地。

加上在流浮山占地5公顷、规模要“媲美数码港”的新创科地标,在占地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会区”新拿出来做创科的土地只有155公顷,而新拿出来做保育的面积就超过1600公顷。

以“构建香港硅谷”为目标的“新田科技城”,1100公顷土地面积当中有超过一半为保育或绿化带,真正创科用地的面积(姑且算上目前还是一片空地的河套港深创科园)不足240公顷。

“北部都会区”的核心政策目标到底是要加强保育还是要发展创科?

目前的规划方向是否能有效作为“破除香港经济深层次矛盾”的起步点?

在美国硅谷,仅仅是苹果一家公司的总部已经占地超过70公顷,新田科技城可以容纳多少科技企业?

再看看亚洲城市,日本筑波科学城总面积近30,000公顷,真正用以“科学园区”的土地占地2,700公顷;韩国大德科学城占地7,000公顷,“教育及科研用地”超过1,000公顷、工业用地超过3,000公顷。

在国内,上海张江科学城9400公顷,深圳南山科技园1150公顷。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去年10月的文章提出,创新科技要布局在“北部都会区”并成为新经济增长引擎,并通过深港合作让创科产业“聚集在与深圳毗邻的北部地区”,打造创科生态圈、完善创科产业链。

按目前政府规划、官员所展示的决心和愿景来看:

目前的《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似乎希望把一切都包揽纳入到规划之内,诸如精简土地程式、开拓建屋用地、跨境铁路、带动就业、重视生态保育等,偏偏缺少产业政策这个最关键的环节。

事实上,港府并不“习惯”于制定产业政策,过去也没有像新加坡或内地政府一样引导市场发展的经验。

一直以来特区政府支持创科发展主要是通过增加科技应用和研发的资助力度,但客观成效不大:2021年,本地研发总开支仍占GDP 1%不到,相信现届政府上台之时定下2022年研发总开支占GDP 1.5%的目标(比2017年翻一倍)也难以达到。

我们不能否认疫情对本地创科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但发展创科并非近几年才出现的“全新”事物;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早在1998年已开始推动本地创科发展。

多年来,香港一直未能壮大自己的创科产业,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特区政府的创科政策思维并非奔著“吸引大型企业来港”的目标去做;而如果香港连数家规模较大的科技企业都没有,那如何算得上有创科产业?

“南金融、北创科”的策略性意义深刻,符合香港内部发展需要、以及国家对香港的重大期望。

然而,在社会尚未探索清楚香港应如何建立起自身的创科产业之前,政府已提出要沿着深圳河一带成立数个“湿地保育公园”。

如果完全按照当前规划发展“北部都会区”,政府只能继续按科学园模式孵化初创企业,科技企业如同大疆一般“出走深圳”的故事只会重复发生。

缺乏大型企业坐镇、创科产业链生态圈也无从谈起,香港真正成为“国际创科中心”的道路恐怕非常漫长。

倘若港府下定决心要做好香港的创科产业,为科技龙头企业预留大片企业用地至关重要,而靠近深圳一侧的大片新界土地最具地理优势,这是希望香港发展创科的业界人士和专家的共识。

再者,政府需要提升“创科”作为政策范畴的优先级别,加强政府在推动创科发展的领导和跨部门统筹能力,更好地向市民解说和强调创科产业对破解香港经济深层次矛盾的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政府也需要寻觅“懂科技”的人负责创科政策,并为指定类别的人才制定针对性配套政策,例如快速签证通道、税务优惠、建造人才公寓等。

行政长官候选人李家超先生在介绍选举政纲的时候指出,“香港没有创科就没有未来”,并提出设立专门负责北部都会区的发展统筹部门,为北部都会区订立时间表和路线图,同时提出会细化当中的空间规划、创新产业规划、交通规划等,加强与内地的联系与互动,尽显李先生及其团队对壮大本地创科产业以及北部都会区规划的重视。

希望新一届政府能以“创科引领”思维发展北部都会区,以产业政策为核心积极进行谋划,尽快落实“吸引内地及国际大型企业在港设立研发及高端生产基地”,贯彻李家超先生所说香港创科发展“不会等、不能等”的积极心态。

只要用好国家在科技方面的产业实力和发展速度,在土地政策、人才引入、教育宣传方面作出相应配合,相信十年以内,香港将能够自豪地向市民、国家和世界宣布,我们已实现“南金融、北创科”的发展格局,成为真正的国际创科中心!


  • 香港幸福生活
  • 客服微信
  • weinxin
  • 香港幸福生活
  • 官方公众号
  • weinxin
香港幸福生活